
文字/攝影 盧怡安
每年清明時節前後,大概是我與山上做茶的朋友們,最「疏離」的時候(笑)。因為一年一度的春茶,正如火如荼的在透夜製作。雖說烏龍茶大致上有春與冬兩季,但春茶大部分是自家的招牌、旗艦,量最大,各方面的表現,也力求最好。茶山朋友們通常很緊繃,一輪一輪的製作下來,夜以繼日,體力上也比較吃緊。根本不敢吵他們。
我通常不太是眼明手快,搶著嚐鮮,一下就入手春茶的人,總是慢吞吞地跟在後面,等大家稍有餘暇之時,才上山一起品嚐幾杯新作。
在那相聚之前,今年的清明,我窩在自家窗前,翻出幾包珍藏的冬片來喝,哇嗚,竟然很剛好耶。
冬片是冬茶採摘完之後,把茶樹繼續冒出來的嫩芽,收集製作來的一批茶。通常是冬茶之後,應該要凍結入冬的氣溫,略有反彈,或來了雨水,應該要休眠的茶樹,又抽了芽。其實原本不在正規的茶季當中,量也不多。特別是高山茶區,量又更少,通常只給親友,或者常來買茶的熟客。
有一年三月底在香港,寄住朋友家,早晨時她說,泡一盅烏龍茶給妳吧。她拿出一把大不鏽鋼壺,百度的熱水往裡頭沖,我一點都沒有期待。結果那杯茶出乎意料之外的圓熟醇潤,好喝耶。我趕快問這哪裡的什麼茶,她說,啊,親戚送的,去年的冬片,來自阿里山樟樹湖。
從此我成了這一品冬片的忠實愛好者。就那麼巧,每年聖誕節前後,總有機會剛好來到嘉義,我就搭車上阿里山,看看今年有沒有冬片,會是什麼滋味?成了我的「聖誕禮物」。
有幾年的冬片,因為冬茶之後幾乎沒有在管茶園,採摘時有小綠葉蟬的叮咬著蜒,做起來蜜香味濃厚。這麼高海拔的蜜香味,真的打破我的常識耶。
今年的清明前,剛巧遇到幾年以來氣溫最低的春天,剛巧開了一包存放兩年,稍微醇熟一點的冬片。以比平時稍高的水溫,溫柔沖下,在霧白的輕煙中品嚐,竟有一縷清晰、陽光,帶甘蔗清甜的醇美滋味。
太可愛了吧。完全沒有高溫下可能會出現的苦味或澀味,冬季累積的質與質地,好耐得住泡。高溫下依然有樟樹湖的竹葉清香,高山茶區的一點清冷,但更多的是甜暖的個性,和穩定溫柔的飽實,是一款充滿笑意的茶滋味。
好適合今年寒凍許久的春初喝,溫暖甜潤的喝完之後,天氣應該會漸漸地清朗,然後可以期待下一個時節,聚首享春茶了。
盧怡安
飲食作家,生活雜誌記者經歷十餘年,關心生活美好事物,包含藝術、飲食、旅行。2010年開始習茶,從臺灣烏龍茶道的學習中,漸漸體會器物、滋味、態度與氛圍美感彼此之間的平衡,著有《秋刀魚一條半》、《秋刀魚變溫柔了》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