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世界地球日】讓廢料生命以藝術延續 —— 專訪彰化美學工作室:「產房」的廢料棲息地

在彰化員林巷弄裡的一處老宅,孕育出一座充滿生命力的「廢料棲息地」,這裡不只是普通的工作室,而是一座讓廢料重生的「復活島」。主理人張芯睿和王佳渝以「廢料美學」為核心,以「藝術」為語言,向世界傳遞「永續生活」的理念,透過回收蠟筆、社頭紗屎再生等計劃,持續探索廢棄材料的可能性與價值。

 

廢料棲息地:老宅中的新生之地

「產房」來自主理人芯睿和佳渝對於創作過程的詮釋 —— 一個生產、孕育、再造的地方。而「廢料棲息地」,則點明了這個場域的核心精神:廢棄物不應被視為終點,而是另一種可能性的起點。「我們希望廢料可以像生物一樣,在這裡找到棲息之所,甚至形成自己的生態圈。」芯睿談起廢料棲息地誕生的緣起,語氣溫柔卻堅定。「我們一開始就希望找一棟『有痕跡』的建築。」兩人透過網路尋覓老房子數月,直到遇見這棟2樓磚造的紅磚老宅,才真正感到那份「對味」的共鳴。破敗的外牆、斑駁的痕跡,彷彿與他們所關注的廢料一樣,都擁有等待重生的可能。

 

「產房 ‧ 廢料棲息地」誕生於對材料的珍視,也源自對工業生產鏈的反思。「當我們發現,許多被視為『廢棄』的物件,其實仍有極高的價值時,就更確定這件事該做下去。」他們在不同城市角落蒐集被丟棄的木材、金屬、布料等,然後透過巧思設計,讓這些材料轉化為能夠再次被欣賞與使用的生活物件。我們從來不覺得這些材料是『廢棄物』,它們只是被世界遺忘了,而我們的角色,就是幫助它們找到新的歸屬。」這樣的信念驅使他們將設計視為一種媒介,透過巧手改造,讓這些材料重新融入生活。

 

廢料美學 x 植物能量:讓藝術成為日常的療癒練習

談及最讓自己驚喜的廢料,芯睿與佳渝不約而同地提到了蠟筆。最初的靈感,其實來自一場「想玩玩看」的嘗試。當時兩人剛離職,手邊擁有一些廢料與舊蠟筆,便開始將這些材料熔融、重製成手作蠟筆,沒想到第一批成果便讓人眼睛一亮。進而以植物染料與天然素材作為配色靈感,跳脫傳統的紅、黃、藍系統,用「四季」、「花果」、「土地」等主題重新命名,讓每一組蠟筆都像是一首生活詩篇,也為使用者帶來關於色彩的全新感知。「我們很希望這些蠟筆,不只是用來塗鴉的工具,更是一個讓大家理解材料循環與色彩療癒的媒介。」芯睿說。

 

天然植物染色的回收蠟筆,每一支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我們希望讓材料回歸自然的狀態,像是蠟筆的顏色是與植物、花卉的連結(比如:洛神的紅、薑黃的黃等),用這樣的方式讓使用者更能感受到材料的生命力。」而這種理念也延伸到其他作品。「員林有許多家具代工廠,生產時的木材邊角料其實很有質感,廢木料也將是我們接下來的新計劃。」芯睿分享著近期籌備的心路歷程,藉由回收不同硬度與質地的木料,搭配植物染、環境染等技法,設計兼具色彩與觸感的木質積木,預計2025年中啟動「廢木料再生計劃」。

 

2025廢木料再生計劃

這不僅是一項資源再生計劃,更是一場關於美學、環境與教育的對話。「我們希望融入藝術形態(如:形狀、色彩與觸感等),跳脫大家對積木的想像。積木不只是遊戲,更承載著美感與環境教育的意義。」透過堆疊與組構,讓藝術成為日常的感知練習,讓雙手感受自然、探索空間與心理的對話,啟發大家對生活的敏銳感與創造力。「廢木料再生計劃」的核心概念是「回收 × 重塑 × 賦能」,並透過以下幾個步驟延伸:

  1. 廢木回收與篩選:蒐集來自不同產業的廢棄木材,無論是家具廠下腳料、木雕工作室邊角料,甚至是包裝木箱等,皆視為可再生的素材。
  2. 標準化與重塑:透過加工整理,使不同木料的造型與紋理更加標準化,便於後續應用。
  3. 結合自然染色技法:採用臺灣傳統環境染料技法,如植物染、藍染等,使積木不僅擁有自然色澤,還能維持無化學添加的環保理念。
  4. 設計可觸摸的藝術品:以「積木」為第一階段的主要產品,讓使用者透過拼砌、拆解、觀察色彩變化,體驗美學與環境教育。

 

「產房」希望「積木」不只是玩具,而是一種啟發,一種通往善與美的方式。他們從色彩學與心理學出發,讓每一塊積木不只是形狀與材質的組合,更是一種情緒的觸動,透過色彩的微妙變化,引導使用者感受不同的心理氛圍,喚醒內在直覺,培養對世界更敏銳的感知。積木的排列,是一場無聲的對話,在拼砌與拆解間,一起學會包容多元的可能性。不僅是拼組遊戲,更是一種思考方式——如同哲學,讓我們在創造的過程中思索空間、關係與世界的運行方式;如同科學,讓我們在試驗與組合中發現秩序與未知的驚喜。

 

「修復」是一種設計,讓廢料擁有新篇章

「很多時候,我們是在修復這些材料,同時也在修復人們對物件的觀念,我們並不是把自己定位為某種特定材料的職人,而是想不斷開發不同廢料的可能性。」佳渝分享著對於工作的使命。「當你開始用新的角度去看待這些材料,你會發現,它們其實還有好多故事可以說。我們甚至想挑戰用回收蠟筆製作大型雕塑,把這種材料的可塑性發揮到極致。」芯睿說,透過這些來自廢料的作品,他們希望能讓更多人意識到,所謂的「舊」與「廢」還有另一種可能性。這不一定要變成藝術品,而是一種對物件的尊重與重新理解。

 

「我們的夢想,是讓這個世界上的每一塊材料,都能找到它的下一個篇章。」產房的作品就像是一個新的起點,不僅賦予廢料新的生命,也讓我們重新思考,人與物、與環境的關係。透過設計讓每一件作品都成為永續的見證。芯睿和佳渝也分享接下來的計劃,希望在更多城市的日常場域中,創造人與材料重新連結的機會。無論是透過工作坊、展覽或是不同的合作計劃,讓大家能重新看待身邊的物件。而他們也會持續讓這些被遺落的碎片,透過藝術不同的形態,在每個人的生活中長出新的意義與歸屬。

產房 • 廢料美學工作室

位於彰化員林,以廢料再生、永續設計為核心的藝術複合空間,主理人張芯睿和王佳渝長期關注與探索被遺棄物件的再生可能,讓廢料不只是回收物,更是承載故事的生活元素,並持續在不同城市中實驗,讓廢料成為重新想像生活、練習感知世界的起點。

FB|Everyday is happy birthday.  IG|everydayishappybirth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