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專欄】睡前的余白,是一切靈感充電的所在|《秋刀魚》總編輯 陳頤華

圖/黑潮文化 文/陳頤華

許多編輯都是夜貓子,非得在深夜、整個世界都安靜下來時,才能好好獨處,與文字展開一段漫長的對話。在創刊《秋刀魚》的前五年,正值我人生的25至30歲,如果把人類體力的光譜攤開,是最適合「奮戰」的年紀:白天採訪、夜晚寫稿、凌晨就寢。

「睡眠才是人類真正的活動形態,清醒的時候只是在收集做夢的素材。」—— 日本劇作家 寺山修司



編輯工作者間有個隱約的迷信,深信「編輯之神」的存在,祂能帶來題材靈感、受訪邀約順利,也能施點恩惠賜予源源不絕的文彩。步入30歲後的某天,突然發現深夜時鐘消失了。我開始無法支撐起熬夜工作後的迷茫,像是宿醉略帶朦朧的視線與腦霧。人們把這樣的轉變咎責於年紀與體能,但我認為那是編輯之神帶來的考驗,祂在告訴我:「你必須真正找到創作靈感的方式,而不是依賴『犧牲睡眠』的深夜寂靜,獲得寫作能量。」原來,我無法真正掌控靈感來臨的時機,如同我無法好好面對該睡覺就好好睡覺的時刻。

總結工作上無可避免的繁忙節奏,我開始練習在白天寫作、在差旅中製造休憩的眼光,刻意讓自己在夾縫中「更顯餘裕」,這些停下來思考的時刻,都在一天之終獲得沈澱。人生的秘密,不是忙碌帶來的成就,而是要能自己控制大腦的「余白」。


「關注、停下來思考,找到屬於自己的幸福和真心想守護的事物。」—— 《像隨筆作家一樣生活》松浦彌太郎

日文漢字的「余白」,意指「保留適當的留白」。所有創作靈感的問題,都回歸到睡眠的充電程度,能進入沈穩好眠的創作者,才能在 24 小時中替自己留下足夠的余白。

時鐘、線香、一篇散文,與今日份的感謝,這就是我的日常睡前余白。放下手機、遠離無謂的人群訊號,當我開始將手機留在無法觸及的客廳,改使用時鐘當鬧鈴,世界變得無比安靜,無論物理上或心理上,都不再紛擾;用木質調香氛,透過嗅覺提醒大腦,放鬆的時刻來臨,沒有什麼比大自然擁抱的柔韌度,更適合把自己交給宇宙;再用一篇散文的 20 分鐘,讓他人世界的文字引領我走向緩慢的呼吸節奏,像是跟自我深度對話;最後寫下今日份的感謝,謝謝工作上的挑戰、謝謝晚餐的滋味、謝謝今天又努力了一天的自己。

出差旅行時,我會在採訪與應酬會後,獨自散步到地方錢湯,用熱氣舒緩疲倦;回到旅宿點起「搭建安穩睡眠空間」的氣味,放鬆吸收了一天新知的五感,試著不挑地點、不挑床,創造真實存在於自我的睡前當下。

如同音樂人坂本龍一所說:「我還能再看到幾次滿月?」我想,真正的余白,就是每晚都該是人生最安穩、最好的一晚。

《秋刀魚》總編輯 陳頤華

無需出差的 24 小時

陳頤華 Eva Chen

《秋刀魚》總編輯,與朋友共同創立「黑潮文化」,以新型態雜誌獨立出版,傳遞臺灣紙本能量。曾獲金鼎奬雜誌類個人奬最佳主編,並與《秋刀魚》夥伴連續三年共同獲得金鼎獎雜誌類獎項。就在今年,黑潮滿10週年。

IG /秋刀魚(@qdymag)陳頤華(@chenyihua06)

〈睡眠優先,但人生很忙〉邀請 2 位不同領域的創作者們分享「想睡卻睡不著」的經驗,以及理想的睡前儀式。如何在分身乏術之際,讓自己安穩入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