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選讀】紙上芭蕾,永不落幕 —— 讀《spring》

Jul/Aug  身體與心靈的雕塑家
主題選讀專欄
___

每期邀請一位編輯/作家談談閱讀的療癒、思索與啟發,偶然展開的一頁,或許就能邂逅一本與自己有所共鳴的書。慢慢讀,文字有香,日子更有味。

導讀人.撰文 —— 記者/作家 李桐豪

當期選書 ——《spring》恩田陸

張愛玲好看之處,乃是天才小說家冷靜的調侃和瑰麗的修辭,白紙黑字,安安靜靜印在書本上,故事是一襲華美的袍,上頭爬著文字的蚤子。能徹底感受許芳宜魔法,唯有舞台,優雅的舞者舉手投足,一個延展、一個跳躍,如春風一樣和煦,如暴雨一樣猛烈。要感受諾蘭宇宙的壯闊,當然只能去IMAX巨幕廳,眼花撩亂的剪接、磅礴的聲光特效建構的顛倒夢想,如露亦如電,是何等華麗的感官流星雨。

藝術形式即是訊息。不同媒介要溝通對話都有難度了,遑論轉譯。譬如張愛玲那些古怪的譬喻,除了李安的《色,戒》,文字要變成影像,全是災難。舞蹈尤其如此。舞者在舞台上挪騰跳躍,是空間的藝術,一連串動作,有開始、也是時間的藝術,舞者今天和明天狀態,這個晚上跟那個晚上的經驗,無法複製。

電影導演溫德斯年輕時候在威尼斯看了畢納鮑許的《穆勒咖啡館》,見台上的舞者跌倒、搖晃、哭泣、歡呼、跑步、衝刺、絕望、昂首…….坐在台下的他如同被一陣龍捲風掃過,先是不知道要說什麼,隨後內心是一陣喜悅和狂喜。電影可否比擬舞蹈?他花了二十年去苦思這件事,2011年的《PINA》是他對這個叩問的回答,他用3D技術把電影觀眾帶進排練場,電影鏡頭語言與舞蹈肢體語言,在本質上共享節奏與動勢的邏輯,兩者是合拍的,甚至互為補述。

但文字呢,小說家可以用文字跳芭蕾嗎?恩田陸說可以。

在《蜜蜂與遠雷》,她成功地在紙面上無聲演奏古典樂。構思十年,這一回她在《Spring》,企圖用靜態的文字捕捉芭蕾動態的之美。跳動、萌芽、噴湧、春至,小說以單字SPRING的一詞多義拆分四個篇章,描述芭雷天才少年萬春和情人、對手、夥伴、恩師在舞台的交鋒,《蜘蛛女之吻》、《葛雷的畫像》、《波麗露》……小說家用專業的語言編派出一場又一場虛構的舞碼,他說「舞者是代替觀眾在舞台上跳舞」,而小說家何嘗又不是代替觀眾坐在舞台下觀賞?唯一不同的是真實舞台舞者一個動作的騰挪,如煙火綻放,瞬間之間沒入黑暗,無法重來,但小說家能用文字把一秒鐘的動作,用一頁的篇幅敷陳成數百字、數千字,文字的魔法讓小說家得以將時間喊停,故而舞者一個跳耀,能在虛空中停格,閃閃發亮,這場紙上芭蕾舞在讀者的腦海裡,永遠不謝幕。


延伸閱讀

氯的滋味

作者 巴斯提昂.維衛斯
譯者 陳文瑤
出版 積木文化

「彷彿一部紙上法式電影。」一個平凡的男孩,為了治療脊椎而被迫去游泳。本以為游泳極為無趣的他,卻在泳池中迷戀上了一個美麗的身影。女孩是個泳將,兩人總是不期而遇,她自然而然擔任起男孩的游泳教練,也成為他游泳的最大動力。書中散發神秘而浪漫、淺嘗輒止的情愫,獻給珍惜人生中小小感動的你。

身體

作者/比爾・布萊森
譯者/沈台訓
出版/啟明出版

暢銷作家比爾・布萊森以輕鬆幽默、流暢易讀的口吻,講述人人皆有的這具「身體」,從頭到腳,從體外到體內,從不可思議的高效人體運作,到系統出錯引發的惡性混亂,布萊森親身訪問許多醫師學者,參考了無數書目,這本書帶領讀者探究人體的萬般奧秘,更是一本有趣驚奇的身體使用說明書。


 

李桐豪

復旦大學新聞學院畢業,《鏡週刊》人物組記者、經營個人新聞臺「對我說髒話」與同名臉書粉絲專頁。著有《絲路分手旅行》、《紅房子》、《子彈與玫瑰》等書。曾在鏡好聽開設
Podcast《談戀愛》。

粉絲專頁

文章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