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專欄】夜晚是靈感的延伸:創作與夢境|詞曲創作人 許哲珮

圖/雪人音樂  文/許哲珮

白天忙碌的聲音靜下來後,靈感才會悄悄浮上來。也因此,我大部分的創作都發生在夜裡,作品裡也常常出現夜晚的氛圍。夜裡的我,特別有「文字的慾望」。文字工作者最幸運的地方是,只要身邊有一台電腦或手機,不論在哪裡,我都能把靈感和念頭記錄下來。對我來說,「紀錄」與「抒情」還是更適合透過文字來完成,我不是(錄)語音型的人,而是文字型的人。我喜歡看著文字如何轉化成心裡的聲音。

我曾經寫過一首歌〈我們一起睡覺〉,寫的就是「睡覺」這件看似簡單卻非常私密的事。能夠一起睡覺的人,一定是讓自己覺得安心的存在,或許是情人,也可能是家人,甚至是寵物。我希望把睡前那些可愛、溫柔的瞬間都收進這首歌裡,也希望它能帶走一天的煩惱,就像歌裡唱的:「把討厭的惡夢都帶走,明天醒來~什麼都好~」。

「生活與創作之間的不平衡,反而是觸發情感波動的來源,這些波動會轉化成與自己、或和世界的對話,也正是創作的養分。」

Q:日常的生理時鐘?

A:當音樂創作者、製作人和母親等身份交織在一起時,我常常覺得,我的睡眠不是我的睡眠(笑)。

我本質是夜型人,家有小小孩,又不得不成為晨型人。結果就是:想睡的時候不能睡,可以睡的時候又捨不得睡。再加上我是淺眠者,睡著時仍會感知周遭的動靜;做夢時又多半像是清醒夢,夜裡的忙碌有時候甚至比白天更忙。

至於怎麼調整到理想的作息?老實說,我到現在也還在努力尋找答案 ……

Q:如何在生活中取得創作與睡眠間的平衡?

A:靈感來的時候,創作真的會讓我忘記時間,可以不吃飯、不睡覺,甚至長時間維持同一個姿勢。當腦中被旋律或故事點燃,多巴胺和腦內啡會讓人亢奮,好像發現了一個寶藏,忍不住想不斷深入。

但這樣的專注也會讓創作後的睡眠變得困難,身體像有時差般,外在很疲累,內心卻依然興奮。不過這樣的反覆過程,我從不覺得是「犧牲」。因為只要能寫出自己喜歡的旋律或故事,就覺得一切都值得。

Q:分享幫助自己放鬆的睡前習慣?

A:睡前一定會綁辮子(笑)。因為我的頭髮很長,如果不綁就容易打結,所以久而久之就養成了這個「儀式感」。

我的工作特性,旋律常常會在腦中無限循環,如果不小心聽到一首自己不喜歡的歌,那種腦內反覆播放真的會很折磨。所以睡前我會特別挑一首自己喜歡的音樂,當作晚安曲。另外,我也喜歡讓礦石陪伴入睡。我會依照當天的能量選擇不同的水晶放在床頭或枕頭下。

瑪瑙:帶來安定與防護,像一雙溫暖的手,把夜裡的擔憂輕輕收起來,讓呼吸與思緒慢下來。

螢石:與心智清晰有關,能幫助夢境更清楚、記憶更完整,特別適合想練習夢境紀錄的人。

透石膏:像一束靜靜的月光,溫柔守護在床邊,能帶來寧靜與平和,特別適合夜裡容易被夢境干擾的人。

對我來說最重要的一件事,是和孩子的睡前談心。那是一段充滿天馬行空、笑聲與想像力的睡前時光。

孩子會在那時候提出最單純卻最深刻的問題,分享白天的小冒險或夢想中的奇遇。這些片刻,對我來說就像最天然的安定能量,讓心安靜下來,也讓我覺得一天真正完整了。

詞曲創作人 許哲珮  Peggy

居家日常的  24  小時

第十一張創作專輯《樹洞裡可以悲傷》數位上線中!請參照許哲珮 Instagram 了解更多!

許哲珮 Frozen Star 2025 Live Concert
2025.12.27 北流 SUB  ✨ _On Sale Now_

許哲珮  Peggy

華語音樂中最具代表性的創作歌手之一,同時也是唱片製作人與詞曲作者。擅長以魔幻寫實的詞句描繪情感,獨特的音樂美學讓她在華語樂壇占有重要地位。

IG/許哲珮(@peggyhsumusic)

〈睡眠優先,但人生很忙〉邀請 2 位不同領域的創作者們分享「想睡卻睡不著」的經驗,以及理想的睡前儀式。如何在分身乏術之際,讓自己安穩入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