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形與無形,那些關於家的元素 —— EVERYDAY OBJECT 總編輯 Eric Chiu

EVERYDAY OBJECT 總編輯 Eric Chiu ―文字、圖片

「空間和光線和秩序——這些是人類需要的東西,就如同他們需要麵包或是一個地方睡覺。」- 柯比意

如果你喜歡我的家,你多半是喜歡陽光灑在我客廳裡的感覺。位於台北市郊區的這棟40年老屋,是我成年之後第三個自己設計佈置的家,也是最多身邊的人喜歡的家。它有什麼不一樣,應該就是光線吧。

畢竟不是什麼一層一戶的豪宅,但這個家超過一半的空間是被陽光所覆蓋的。你問說當初裝潢設計的時候有什麼巧思,可以營造出這樣的畫面?我的回答就是,重新油漆、換上新的地板即可,剩下的工作就讓光線自由發揮。

在我最近20年的生命中,有過一些尋找棲身之所或是工作空間的過程,隨著人生的每一階段的起伏,對於品味的要求或是經濟狀況都隨時在更迭起伏,自然對於細節的要求有所不同,但唯一不變的是,我對於光線這件事情的要求。找到屬於自己的光線與空間是一種緣份,它與所支付的金額不見得會成正比,唯一確定的是它需要你的不懈努力,直到你遇見那個對的空間,那時你就會知道了。

新與舊、大與小、貴與便宜,這些都是具體可量化的事物,但光線則不然。每一個人對於光線的渴求程度不盡相同,也很難用具體的方式去形容。但我可以告訴各位,光線是空間的最重要元素,少了它,後面的一切努力都是枉然。因此我們永遠到要告誡自己,在找尋適合的空間時,你通常就專注在「光線」這件事情即可,因為只要有了光,後面的一切就會水到渠成,光會自動幫你打理好一切。光不僅僅是一種照明手段,更是一種世上強大的設計工具,能夠賦予空間生命和情感。

因此在討論與空間所搭配的物件之前,我必須不厭其煩地強調光線的重要性,因為少了它,一切就是個空的軀殼。光線是空間設計的靈魂,它構築了空間的感覺和情緒。柯比意的這句話提醒了我們,創造一個和諧理想的居住環境,不僅需要審慎考慮空間的格局規劃,還需要深入思考光線如何與這些元素相互作用。

「如果不刻意去追求美,找到美的機會更高。建築中的美來自實用性。」-彼得·卒姆托

美 VS 實用?這真是個千年來你來我往的哲學思辨議題。

建築師 彼得·卒姆托 的這番說法其實與康德的說法相悖,後者認為美是一種無目的的喜悅,美感體驗是超脫於於實用性和設計概念的。而我則是比較偏向於前者的說法。我對於物件的崇拜與依賴完全來自於其實用性以及對我生活中的幫助多寡,形式上的美充其量對我來說是一種「視覺刺激」,但實用上的美,對我來說是一種更全面的、源自於人性與自然法則的美。

卒姆托所言或許是泛指建築,但我認為在空間中存在的物件,也適用於這個道理。基本上你在我身活工作的空間中,幾乎看不到我不會去用它的物件。所有的東西都要在最適合它的位置就定位,好拿、好用並且有其存在的道理。如果真的要我舉幾個具體的例子可能就是我的 606系統層架、artek 餐桌或是technics 唱盤。就連我養的植物,也都是歷經各種磨難與學習之後,最適合自己生活習慣的品種。畢竟,空間中最美的植物,就是活下來的那株。

「美」是一個我們所冀望的終點,但它無法靠本質上的追求來達成,它是一個長時間生活習慣與知識的累積的過程,它或許沒有終點,我們只能從中學習,不斷調整與進步。

 

「氣味比聲音和景象更能觸動你的心弦。」- 吉卜林

我不確定自己這樣翻譯對不對,但原文是「Smells are surer than sounds and sights to make your heartstrings crack.」更正確的語意應該是比起那些看得到形體,氣味的存在是為更強烈的。

嗅覺的重要性過去太過於被低估。你問我為何在家裡的各個角落擺上擴香跟蠟燭?因為我很難想像不去這麼做。

有的時候,進入一個空間的同時,在我視覺神經還沒有完全與我大腦連結的同時,嗅覺神經往往反映的更靈敏。換句話說,完我時常覺得,氣味對我的影響,有時更甚於實際的物件。我們的所謂第一印象,很有可能是來自嗅覺。

五感當中,我一向認為「嗅覺」是最耐人尋味的一感。雖然從事的工作絕大部分都跟視覺有關,但總是覺得,對於嗅覺的能夠給予自己的刺激,遠比其它的感覺還要強烈也更加沈浸。很多人習慣用物件來替自己的空間定調,我則喜歡用氣味來做這件事情,原因很簡單,因為我認為這是從更深層的意識開始,用更深刻的方式來與所有進入這個空間的人溝通互動。

 

「家,是每一個人的起點。」- T.S. 艾略特

要了解一個人,我們時常會問:「你從哪裡來的?」
要了解一個人,我相信從「家」著手是最深刻與直接的。這也是我作為一個編輯、媒體人,這幾年來非常努力地在累積家訪內容的原因。

在外或許光鮮亮麗,但你的家是否也能呈現一樣的個性?在家之外的人設是可以精心設計規劃的,但是在家的一切,因為與自己的生活緊密聯繫,很難呈現出一個理想的模板,基本上你是什麼,家就是什麼。

正是這些膝反射的選擇和安排,使家成為了解一個人最真實的場域。家訪不止是對一個空間的探索,更是對一個人深層個性和故事的發掘。在這個過程中,除了觀察其生活方式,也感受到了他們獨特對人生的詮釋。

就在封鎖期間,我們把住了超過八年的家,根據自己的個性與生活型態的改變,做了一次的微型整理,當中包含了木作、系統傢俱、燈光設計的選購。看似改變不大,實際上對我們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這說不定是我們這些年來,做出最正確的決定。一切都變得如此自然與順手,彷彿家就是自己身體的延伸,家跟自己融合為一個具體的存在。

換個角度想,如果你想要嘗試的想讓人生產生出一些有趣的支線,挑戰自己還能夠在個性定型後的歲數是否還能迸出更多驚喜,從自己的居家環境感變來著手,是一個最直接的方向。家是一個不斷變化、成長、演化的生命體,象徵著我們一生的演進變化,正如詩人艾略特所言,它是起點,也是未來無限可能的源泉,而我們的任務,就是把自己對於人生的理想,投射在這個有限的空間裡。

 


Eric Chiu
EVERYDAY OBJECT 創辦人暨總編輯,EVERYDAY OBJECT於2013年創立,為華語世界最具影響力的生活風格雜誌之一,同時包含線上媒體、自有品牌及線上選貨店,致力於推廣meaningful lifestyle。
EO官方網站FacebookInsta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