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選讀專欄】無論是樹還是石頭,它們的生命遠遠大於我,是更接近宇宙的存在 —— 讀理察.鮑爾斯《樹冠上》

每期邀請一位編輯/作家談談閱讀的療癒、思索與啟發,偶然展開的一頁,或許就能邂逅一本與自己有所共鳴的書。慢慢讀,文字有香,日子更有味。


導讀人.撰文 —— 作家/演員 鄧九雲
當期選書 ——《樹冠上》 理察.鮑爾斯

小時候很喜歡思考一個二選一的問題:山和海,你喜歡哪一個?

我和山很有緣,從小到現在都住在木柵山區,中學住校的六年都在陽明山山腳下——最懊悔的是學校沒有游泳隊(因為沒有泳游池)。住「山邊」和住在「山裡」有極大的落差,當野孩子不夠格,我最終還是長成一枚典型的都會女子,心裡對海滿是憧憬。或許是小說看太多了。言情小說,有了大海助陣就有一股鹹濕的浪漫。文學裡水手、船員那股漂泊的氣質,往往席捲出一種浪人情歌的末日感。腦袋中浮現的是鍾曉陽的「哀歌」,一名女子與打魚的男人。

然而翻開書櫃那本泛黃的《哀傷紀》,印入眼簾的卻是這樣的句子:「你說你願意死在大樹下,讓樹根吸取你的屍骨所化成的養料,越長越高。那棵樹看得多遠,你就看得多遠。你所看到的世界,沒有言語可以形容。」

原來要長大才能看見樹。在兒時,樹對我來說跟石頭沒什麼兩樣。現在我知道了,無論是樹還是石頭,它們的生命遠遠大於我,是更接近宇宙的存在。重翻《哀傷紀》是一種「共時性」,呼應了我手抄在筆記本封面的一段節錄:

 

「你和你家後院的樹來自同一個祖先。十五億年前,你倆分道揚鑣。但即使是今日、即便你倆各自走過無盡漫長的歲月,那棵樹和你依然共享四分之一的基因⋯⋯」

 

這段是來《樹冠上》這本小說。它在疫情時代引領著我走入一趟英雄之旅(旅程尚未完成)。我才會看到到冬青為了讓自己被吃掉,而自行「基改」長出鋸齒狀的頁緣;才想起攝影師李屏賓在《乘著光影去旅行》的紀錄片裡教大家盯著自得其樂獨舞的小草;才意識到幾乎所有的情緒都來自於記憶的回放。

現在的我不再著迷於二對立的問題了。身為一個創作者,我更常自問:為什麼要創作?安東尼杜爾為何能寫出《拾貝人》那樣優美屏息的故事?在創作和欣賞別人的作品時,都是一次重新梳理關係的機會。我與自己、他人以及自然。為的是去理解此生拼了命在編織自己的竹籃打水,怎麼仍是一場空?

《樹冠上》提醒了大部分的人類是凡夫,仗著活在當下而製造出一種不死的錯覺。一株朽木都可以養一片林。人類一體,萬物一體。所有的河流都會連在一起,所有的陸地都在同一個表面。我不敢說真的只有一個地球,但至少能確定的是我們此生只會在這裡,必須與天道同行。


延伸閱讀

拾貝人
安東尼‧杜爾/時報出版

八篇故事,篇篇如神話。作者極具詩意的筆,帶領讀者穿梭遼闊生態萬象。各篇主角大多有些避世、安於艱困的環境,抑或發展獨特天賦,但皆能默默敬服世間種種奧妙。全書歌頌直觀自然之美,卻也不忘藉由主角目光,提醒世人切莫逾越尺度——美麗的事物往往潛藏危險。

 

 

莎士比亞植物圖鑑
葛芮特・奎利/啟明出版

如果將莎士比亞比喻為文學花園,那麼本書就是一本從園中集大成的植物圖鑑!收錄超過一百八十種的植物,打開本書如同推開花園之門,以視覺重新演繹,透過迷人的花卉、果實、種子、樹木等眾多迷人植物,引領讀者探索莎翁文學世界之美。

 

 

 


鄧九雲
演員、作家、編導

政治大學廣告與韓文雙學位,英國東15表演碩士。創作涵蓋影像、劇場與文字,出版多本短篇小說與散文集:《我的演員日記》、《用走的去跳舞》、《暫時無法安放的》、《最初看似新奇的東西》等。

FB|鄧九雲 Joanne


 

 


完整閱讀 伊聖詩3-4月主題企劃|像花草一樣地呼吸——擁抱寧靜呼吸法 BREATHE IN PEACE WITH PLA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