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日生活誌 VOL.35 封面人物】穿過林道,步向回家的路 —— 專訪 TaiTai LIVE WILD 阿泰&呆呆

穿過林道,
步向回家的路

專 訪 TaiTai LIVE WILD 阿 泰 & 呆 呆


文 字、攝 影|陳 冠 良

徒步又分兩種。一個是荒郊野外路線,那可以讓自己『被消失』在天地之間。另一個是鄉間小徑,像小鎮旅行的那種,比較有參與感,我可以用第三者的角度去旁觀他人的生活,自我的部分就相對降低很多。我覺得非常有趣。

盛夏森日

盛夏七月,整座島像在灶上熱烈烹著的鍋,日頭下,不消幾分鐘,全身盡是滾沸過的汗水淋漓。

交通忙碌的城市中,筆直的單車道分段綿延數公里,發狠綠著的樹木夾道,那微微穿絲風,篩落點點陽光,消暑的蔭涼,彷如一條悠悠流淌著粼粼波光的清溪。市廛喧囂皆被特別高拔的群樹屏隔在外,彷彿世事驚濤,唯此浪靜。

阿泰與呆呆,一身輕便,踩著摺疊式腳踏車,且行且停,看看這條不曾踏足過的路上一些陌生的物事,探探新鮮的發現。雖然一旁有拍攝的鏡頭跟隨著,但似乎絲毫不影響他們「寓工作於娛樂」地享受那鬧中取靜的「森日時光」。

「我們家附近有一個『潭雅神綠園道』,我還滿喜歡的。」比起阿泰,呆呆較少一人出門騎單車。但偶爾幾次獨行的經驗,卻讓她非常著迷。「那邊深入一點的地方,有一處小小的森林,提供中科工作的人休憩。我會在那裡的圓環形球場騎車繞圈圈。繞好幾圈繞不停,常常從有人打棒球繞到變成另一群人在踢足球。」那個反覆不停的過程,總是能讓她拋卻一些正煩惱的,整個人輕鬆愉快。如此一直持續地投入一件事,對她來說,便具有「自然而癒」的效果。

不像呆呆舉著一架相機,途中,阿泰抓的是一副望遠鏡。而關於望遠鏡,阿泰分享了一個故事,「朋友旅行時,遇見一個導覽野生動物與植物的嚮導。那份工作他做了十餘年,駕輕就熟,閉著眼都能分辨什麼鳥在唱歌,卻從未近距離看過牠們。朋友把望遠鏡借給他用,當那些鳥兒近在眼前,他感動得甚至掉淚 ⋯⋯」

對此十分動容的阿泰也渴望體驗那種感覺,「望遠鏡雖然沒有快門可按,但反而可以看到更多細節,那會讓人再多花點心思去觀察,分辨樹種、昆蟲或什麼鳥喜歡棲息什麼樣的林木 ⋯⋯ 對整個生態的認識會更加豐富而立體。」

他想像自然而癒是「透過接觸大自然,自然而然地獲得療癒」,但我不禁以為,原來,他的那個「癒」,不單單只是走入森林那麼簡單而已。

在時間裡轉彎

兩個人,四隻腳,阿泰與呆呆相偕爬過許多山之巔,經過好多壯麗風光。平坦有之,崎嶇不少。世界天涯,島嶼海角,他們或許不確定前方路有多長,但必然細細記憶著路上點點滴滴。

彼時,年屆三十的阿泰困獸之鬥於對未來侷限的徬徨,而呆呆陷溺工作壓力與家人身體狀況的雙重霧霾裡⋯⋯人生的灰暗面,彷彿完全體現在他們身上。

「同一份工作堅持了八九年,對我來說像是被牢牢的困住。覺得自己當社畜當夠了,應該要有所轉變。所以我辭職,東西搬一搬就離開台北回故鄉彰化。不過,回去以後,我才發現出門轉轉都會迷路了。」阿泰苦笑那番歸鄉遊子的窘境。

「以前唱片平面設計的工作很高壓,基本上除了睡覺都在埋頭苦幹,毫無生活品質。整個人的狀態非常陰沉。我知道自己到達一個極限了,可是一旦放棄又沒自信還可以做什麼。」呆呆從手機裡滑出那個染一頭金色短髮,年輕的自己。

必須有所改變,是那時他們分別,但共同面臨的糾結。就在兩人亟欲脫繭而出,跨步向前之際,他們相遇了,猶如兩個洗去塵埃的乾淨靈魂,如果有所謂最好的相逢,約莫如是。

生命的課題很多,且往往需要倚賴某個轉捩點來解答,或學會。

相識相知兩年之後,他們一起挑戰了全長約四千兩百公里,耗時一百六十天的「太平洋屋脊步道」(Pacific Crest Trail,簡稱 PCT)。對於阿泰而言,那段路,意義非凡,「那是我生命中很大很大的一次轉折,我曾在書裡形容,那是我的第二次成年禮。」

至於呆呆,若沒有當初憑著一股不知哪來的勇氣,動念一探嘉明湖有外星人出沒的傳說,也不會引領她從工作的桎梏中脫身,繼而意想不到地連結阿泰這樣一個在她爾後生命中舉足輕重的人。

「現在看起來,我覺得所謂轉折並不是一個點,而是一段時間的歷程。」阿泰如是感悟道。

徒步的加減乘除

就像阿泰寫過的,自己並非熱愛登山,而是鍾情徒步。若要分門別類,他們澈底不隸屬「數大便是美」的那一派。比起汲汲於攀高望遠,他們更偏愛走進林道。而野林輕霧蒼茫,落點小雨也無妨,空氣裡瀰漫泥地散逸「潮土油」(petrichor)味的時分,更是無與倫比的美妙。

登山步道,終點是登頂,即便中間有所起伏,或跨越幾個山頭,但大致是往上而行。「林道很特別,它過去可能是車子可以通往某個林場的道路,沒有伐木了以後,就變成人行的坡道,除了平整、比較深邃,也稍微寬敞一些。既不很陡,也不難走,讓人可以專注在走路這件事本身。」阿泰解釋著差異性。

「不過臺灣的地質很年輕脆弱,遇到稍微嚴重一點的風災或地震,步道就容易毀壞,甚至腰折斷了。」呆呆頗為惋惜地補充,「往往幾年前去過的喜歡的路線,經歷一次天災後,可能直接崩塌消失不⾒,或是需要⾼繞或費更多⼒氣才能抵達。若位置是處在深山⼀點的,更不太有機會很快被修復。」

徒步其實就跟生活一樣,只要找對了節奏,大概就不會出什麼岔子。一如有些人爬山是為了舒展身心,得到療癒,阿泰與呆呆熱衷的走路,從來不只是走路而已。


「徒步又分兩種。一個是荒郊野外路線,那可以讓自己『被消失』在天地之間。另一個是鄉間小徑,像小鎮旅行的那種,比較有參與感,我可以用第三者的角度去旁觀他人的生活,自我的部分就相對降低很多。我覺得非常有趣。」阿泰樂此不疲,「我們現在的工作型態,多數時候都在『表現一種存在方式』,精神與心思上其實很消耗。但透過走路,可以達到一種『減的狀態』,不用扮演什麼,坦然安心於自己本來的樣子就好。」

對呆呆來說,徒步的過程更甚於目的。「因為父親遭遇的事故,我對困難地形有明顯的心理障礙。本來打算正面對決去解決,卻發現過不去的就是過不去。慢慢的,我理解了為什麼非要勉強去跨越恐懼?就像我不是一定要去證明自己很勇敢。」正所謂山不轉路轉,人生碰壁不碰壁,關乎選擇,「我可以不用讓自己活得那麼費勁辛苦。一開始走路都有個目的地,但因為過程中所發現的、得到的或放掉的一些什麼,最後會走到哪裡,好像也變得不那麼重要了。」

或許,我們要去的地方相同,但卻可以各有各的途徑,各有各過程中的加減乘除。

不只是期待明天

不是在明媚山光裡,就是正在精彩旅途上的阿泰與呆呆,看似令眾人艷羨,但如人飲水,在他們的種種現實問題裡也有自知的冷暖甘苦。且不說別的,如今公私難以清楚劃分壁壘的生活,欲掙得一絲稍稍喘息的空間,都並非信手捻來的輕易之事。

「去年起就一直有個心願,打算今年能抽空一個人去單車環島。但截至目前,應該很難實現,工作債務太多了。」阿泰打撈出一段自己也覺得好笑的回憶,「以前還是上班族的時候,就很喜歡騎單車,也環過東半島。有一次騎西部,從彰化到苗栗時,因為逆風太強,就半途放棄直接搭火車回台北了。」

「認識阿泰之前,我也想騎車環島,但是搭配火車。那時臺鐵有一種可以免費進出站七次的票,但我就卡在到底要進出哪七站?」這全然應驗了呆呆性格裡,嚴重地很不擅於「作決定」的部分。

「然後卡了十幾年。」阿泰天外飛來一記註解,惹笑我們一干人等。

睡了一覺,又是嶄新的一天,或許明天一直一直來,想做而未做的事便心安理得,一延再延,反正存在心裡也不會發霉臭掉,終於索性就擱著。然而時間在走,路很長,事很多,但明天卻是可能出乎意料戛然而止的。

呆呆想起,「前幾年有個好朋友生了病。即使醫生診斷病情不樂觀,他仍一邊積極接受治療一邊完成心願清單。我當然不知道他真正的感受,但很希望他能有更多一點時間去完成想做的事。」朋友的離去,阿泰起初理性面對,直到有一天,「我看了一部很棒的電影,肯定他一定會愛,想要推薦給他的時候才驚覺到⋯⋯他人已經不在了。」這才悲從中來。

儘管現階段工作與生活的彼此緊繫,苦樂兼備,正面負面的情緒交雜(又有誰不是呢?),但阿泰與呆呆畢竟不會只是愁煩坐等,而是背起行囊,踏上車,或跨開腳步,朝每個欲望的目標,不一樣的明天,繼續邁進。

好想待在家

套用一句阿泰的話,「所有旅途的終點都通往最初的起點」,猶如呆呆也說過的,「有時,離開只是想看清楚離開之處」。出發是為了返回歸屬之地,無論那地方,是形而上的家屋,還是形而下的心房。

長期不間斷的出行,阿泰與呆呆反而愈發珍惜能好好待在家的機會。就像過猶不及的道理,呆呆形容相較起初一頭熱地往外衝,現在倒像是文火慢燉,懂得外出與蝸居之間必須有更和諧的平衡。

「之前疫情期間,工作量大減,大家被迫以另一種形式面對原本習慣的生活。我們也不例外。那時我們收養了兩隻貓,因為都待在家,所以能密切紀錄牠們的成長,跟牠們一起長大。貓咪不同於過去就只是陪伴的角色,這是前所未有的。」多了時間可以「鑽研」生活的阿泰,興沖沖購入許多烘焙器具,用了幾次,疫情便告解封,很快又無空暇時間了。

提到貓,呆呆也像隻嗅到貓薄荷的貓,整個無力抵擋,「貓真是太可愛的生物了,我好喜歡跟牠們在一起,想每天都抱著。」雖然日子的空隙被貓占滿,照料起來也不輕鬆,但他們因為心甘情願,所以完全從不以為杵。

走過大山大水,看過朝露晚霞,他們才懂得如何折返日常,才安於適度的空白。就像電影《舌尖上的禪》所倡:好好飲食就是好好生活,他們將之廣義成 —— 善待自己,就能處在一個好的生活狀態。而能好好生活(有貓就沒問題吧),或許就是每次出發,回來的理由。


TaiTai LIVE WILD
呆 呆  &  阿 泰

楊世泰(阿泰),成長於離海很近的彰化鹿港,熱愛登山、徒步。戴翊庭(呆呆),出生於花蓮,成長於台北,長成於山林。兩人合著有《山知道》、《步知道》(時報出版)和《折返》(日出出版)三本書,並參與了《淡蘭古道:百年里山的長路慢行》(星辰出版)共同著作,負責淡蘭古道中路之篇幅。

Facebook|TaiTai Live Wild   Instagram| taitai.live.wild 
Blog
https://knoxyang.blogspot.com/

至全台伊聖詩芳療生活館
可免費取閱《伊日生活誌》Vol.35